中建·光屿项目实景大区景观营造解析|匠心精研每一处细节

发布日期:2024-12-24
【字体:打印

微信图片_20241224105931.jpg

微信图片_20241224105938.jpg

 

中建·光屿项目坐落于重庆巴南龙洲湾核心区域,属于中建信和地产在西南区域重点打造的生活社区。它不仅是生活的样板场所,更是艺术与自然的展示平台。

项目以“千屿臻境”为设计概念,以岛化形,以湖成镜,幻化岛屿形式,打破水域边界,以岛屿串联空间,打破人与自然的壁垒。乔木不再是放在远处的风景,而是触手可及的景致;入口门廊整体呈现黑金色系,彰显精奢品质;内庭水院以精致水景链接空间,宛若行走于柔美静谧的岛屿林间,平静舒畅;岛屿会客厅结合大面积品质水景与简洁的植物空间,打造出一个内外贯通的艺术度假场所,不造作不喧闹,所见、所听、所触,皆是自由与遇见。

生态公司项目团队在建造过程中充分发挥“设计-施工一体化”的先天优势,精研每一处细节,高标准、严要求保证项目落地品质。且看项目团队如何寄以匠心,呈现光屿。

“把场地难点化为场地亮点”

实景大区东西向贯穿整个住宅地块且横跨于倾斜的地库顶板,东西向高差近两米。在此情况下,景观设计团队在充分考虑顶板标高和荷载要求的基础上,结合消防路设置了弧形跌水景观,让大曲度水景驳岸与多层级错落的树池绿洲,消化原本为小断层的高差,让场地难点变为项目亮点。

如何实施落地?水景结构平面放点和标高定位让景观建造团队严阵以待,失之毫厘必定差之千里。施工期间,建造团队在各层级水景、水中树池、竹木平台等重要控制点位上反复精准测量,复核图纸坐标及标高,力保现场平面曲线、造型方案的精准还原。

水景以黑钛不锈钢进行弧形收边。为了实现设计要求的细腻、顺滑的无缝效果,团队采用多工序、多专业施工工艺穿插配合,从现场复尺、定制加工、材料验收、现场安装等各个环节,均制定了严格的审核、施工标准,层层把控,确保高品质设计效果的完美落地。

“每一棵植物都是锦上添花”

在设计之初,景观设计团队一直在思考,如何打破常规组团及传统规则植物栽植手法,在强大的西南地区打造可圈可点的宅间植物景观?最终,植物设计团队采用可持续混合式种植手法,侧重场景氛围营造与主题特色印记。

在入口空间,精致大气的门头掩映在绿林之中,规则式地被在品种选取上突出叶型、高度、质感、颜色的差异,如运用佩兰、狐尾天门冬、金叶石菖蒲等,整齐划一的毛叶丁香球形成稳重的礼遇序列,回归隐贵归家场景。

在前庭空间,运用婀娜多姿的乌桕形成片林覆盖,与主题绿岛交错蔓延,将水景掩隐在森林之中,根据视线敏感点精心设置点景花境,营造出亲切自然又不失精致的氛围。

对于下层空间则营造开放舒朗的休憩氛围,融入蓝花楹主题林、阳光草坪,在近人尺度运用迷迭香等,组合成芳香花境。简约的植物层次还原一个边界更开阔、功能更丰富、社交属性更强的下层会客厅。

在归家通道运用高耸的塔型娜塔栎作为主景树,竖向线条的细叶芒跳跃于银姬小蜡与满天星之间。在单元入户空间,结合春羽、鸟巢蕨、飞羽竹芋、吉姆蕨、小天使、大吴风草、垂姬岩草等丰富植物,唤醒业主四季动态体验,回归自然柔美的沉浸式归家体验。

在植物景观施工过程中,团队前后三次对重庆本地多达20余个已施项目、周边对标项目及标杆项目进行实地考察,设计与建造团队在号苗、栽植等全过程互动把控,最终形成光屿2.0升级版植物体系。

“精工钻研下的结晶”

中庭会客厅是整个实景大区的点睛之笔。不同于其他水幕景观,会客厅水幕在实现上下等宽、较完整水幕的前提下,存在较多不利因素限制。首先,水幕跌水口为较长的弧形线性槽形式,可能存在水流压力不均,出水角度不一致,从而导致水帘不连续的风险。其次,水幕位于悬挑的廊架顶部端头,为保证设计效果,根据厂家最初二次深化建议,需要设置较大体量的给水箱体,这对廊架结构存在较大风险。

在正式施工前,团队对内部各结构形态组织技术分析会议,设计与施工反复研究展示效果、推算水量数据、模拟跌水实验,协同建筑、结构等相关专业同步优化廊架结构。在商定基本可行性方案之后,全程对接生产厂家,二次深化出较为匹配的水箱大小、给水形式及安装方式,最终达到理想的出水效果,同时也保证了廊架后期使用的结构安全。水幕会客厅的成功呈现,是团队以精工精神钻研项目的结晶。

“最美好的相遇或许是近在咫尺的距离,最平常的风景或许也曾充满期待。”光屿实景大区的华丽呈现,诠释了生态团队对材料精挑细选、对工艺精雕细琢、对现场精准调控、对细节精益求精的“较真”精神。中建·光屿的品质小故事还有许多,也正是肩负这一份责任和追求,让团队倾注满腔热忱,寄语每一位光屿人,以欢喜之心,慢度日常。(中建五局生态公司设计院景观方案设计师 王奕凡)

中建集团微信

中建五局微信

信和地产微信

网站地图  |  法律声明  |  常见问题  |  联系我们  |  纪检监督举报  |  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受理方式

Copyright ©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
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

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
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
验证码:
CA登录  CA驱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