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信和新声]一个地产新人的踩盘体悟

发布日期:2011-08-15
【字体:打印

  从8月4号正式入职迄今,部门经理交代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踩盘,目的是要了解可类比楼盘和竞争对手的项目的卖点、亮点、战略、销控等情况,学习别人的业务素质、谈话水平、工作能力、销售技巧。经过十来天的奔波踩盘,收获颇丰,总结如下。
  个人实现新手到主动“找茬”的转变。尽管专业、实习都是与房地产密切相关,也做过沙盘销讲,但是踩盘时,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,还是内心忐忑,说话嘴角发麻,第一次踩盘完全是听同事在那询问,自己完全处于被动,不知道问什么,该怎么问。之后的一个星期都是我们新手自己跑盘了,我首先去的是省府南某项目,不想销售员第一句就问我们:你们是踩盘的吗?心虚之下下意识的点头承认,幸好销售员并不排斥我们,很耐心地给我们讲了想了解的所有问题,大家信息交换,互通有无,明踩还可以做成朋友。初战还算顺利,一个星期下来,以至少每天踩两个盘的经历,现在自己已经可以强装淡定的去主动和销售员交谈,从“顾客”的角度对楼盘指指点点“找茬”了,被看穿的次数也越来越少,心态也越来越稳定。
  销售人员的素质很重要。销售人员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公司形象,楼盘质量和客户满意度、客户成交意愿有很大关系,并最终影响着楼盘销量。销售员气质、形象要出众,言谈、衣着要得体,销讲、接待要耐心,对客户要不卑不亢、一视同仁。以我们的踩盘经历看,一个精神饱满、整洁干练、形象好、有耐心、沟通技巧好的销售员总能创造一种舒服、放松、无拘束、客户乐意交谈、积极回应的氛围,而一个不称职的销售员总能让人产生一种想回避、想逃离售楼部的冲动。因此加大对销售人员的礼仪培训、沟通技巧的培训、业务知识的培训是尤为重要的。
  售楼部、样板间要做的让人舒服。售楼部、样板间承担着满足客户对楼盘产生好的第一印象的责任,不可不重视。以绿地公馆为例,论坛里很多人都在讨论其售楼部有一种淡淡的香味,楼前有好多奇异树木,实地踩盘的确让人耳目一新,古典美和建筑美相得益彰,动静结合,富贵典雅,让人倍感亲切,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,而且大家的讨论无形中给公司做了宣传,也让本来就定位中高端,追求生活品质的客户增添了购买欲望。样板间的布置要合理、装修要不留异味,家具摆放、装修顺眼,让人有想立马入住的冲动。这一点,万科就做的很好。而融科东南海的样板间则是有多处开裂,对此引导员的解释是因为马上要拆了,不管了,让客户有一种开发商用完就甩的不好印象。
  销售模式大同小异。基本做法都是一房一价,按揭九九折,一次付九五到九八折,七天内付款再打九九折,五矿格澜郡的优惠幅度较大,方式也较为灵活,总房款减两万后再打折、赠送面积等等,而万科基本不打折,总的来说销售方式不够灵活,优惠不具吸引力,限购令应该有一定影响。但无论怎么,就踩盘来看,销售情况都很走俏,长沙的房价崛起就在不远处,随着万达、保利南湖广场、华远等的开盘,将会对现有房价是个有力刺激。到时我们项目的价格将会更有吸引力,同时,也要重视在网络上的宣传,新闻报道,论坛发帖,软文等多管齐下,即便是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也是好的。
  决定客户能否最终成交还是要看楼盘品质。一个宣传好、策划做的好的楼盘或许能吸引很多人气,聚拢很多眼球,很多大开发商往往以公司品牌、升值潜力、投资价值、后期配套等来吸引客户,但是最终决定客户能否购买的关键还是楼盘品质,这一点,个人认为要略胜于地段因素。譬如万科金域华府,地段算不上最好,但由于户型精致实用,市场定位准确,品牌值得信赖、自己物业,精装修且价格合理,定价策略低开高走,就能做到开盘即售罄,买房要排号,价格一路走高的奇迹,在其售楼部明显感到人来人往人流量大,人气旺。这对我们楼盘的启示是很大的,要真正做到楼盘定位准确、户型精致实用,这点,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。
  总体来说,从踩盘结果可以看出长沙的消费能力还是很强的。十几个楼盘,无一例外全都畅销,尤其是大开发商的项目,譬如绿地公馆、五矿格澜郡、融科东南海、万科金域华府,限购令对其影响甚微。这对于我们楼盘的销售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,要继续发掘潜在客户,加大宣传力度,吸引更多人来我们楼盘,重视网络营销、口碑传诵、老带新。随着中海、保利、绿地、万科等大品牌开发商的进驻,让长沙房产市场硝烟四起,而我们中建地产要想在市场中占一席之地,任重道远,除了发挥品牌优势外,更要在品质和服务上多下功夫。
  在此,我也将及时关注最新楼市信息,市场动态,并将继续踩盘,多学多问,同时,也渴望能有去项目或者一线锻炼的机会。
(责任编辑:郭勇兰)
作者简介:

夏景善,河南省商丘市人,毕业于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,现为中建信和地产营销部新员工,大学期间就对房地产特为关注,尤其对房地产营销策划感兴趣,曾在中国旅游地产服务集团实习长达半年,现有幸进入中建地产,职业梦想是成为一名营销能手、策划达人。

中建集团微信

中建五局微信

信和地产微信

网站地图  |  法律声明  |  常见问题  |  联系我们  |  纪检监督举报  |  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受理方式

Copyright ©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
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

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
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
验证码:
CA登录  CA驱动